查看原文
其他

教授讲专业 | 赵忠:劳动经济学二三事

赵忠 人大阳光招生 2022-10-30



编者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学问的中心,是帮助青年人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平台。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博雅和理性的活动,是志趣相投的一批人的智慧激荡。在【教授讲专业】栏目,我们邀请了人民大学的名师大家、杰出学者讲述专业的历史积淀、特色亮点、发展前景等,为高中生们找寻专业兴趣、确立专业目标、理性选择专业提供权威参考。




作者简介





赵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发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A岗);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期刊和China & World Economy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兼任IZA和Center fo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Mannheim) 的Research Fellow、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 Working Group的成员、UNU-MERIT的Professorial Fellow。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与社会项目评估、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中国经济。


美国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弗兰克林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一是纳税。”如果说人的一生与哪个学科是紧密相连的,劳动经济学当之无愧。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从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工作、退休、到死亡都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下面我很高兴通过几个示例,向同学们展示劳动经济学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




儿童与社会的未来





詹姆斯•赫克曼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83年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0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劳动经济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赫克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美国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如犯罪率居高不下、辍学率持续上升、不断恶化的健康状况等都根源于国民较低的社会技能和素质;专注度、忍耐力和自控力等,这些被称作“软技能”的素质在赫克曼教授看来不仅不“软”,反而是影响人在社会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随着机器人、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的技术进步,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正在被摧毁和替代,人力资本的折旧速度加快,更突出了软技能的重要性。


赫克曼教授认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人的技能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好的软技能会促进其他技能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事实上,儿童早期技能的培养对其以后社会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决定其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赫克曼教授研究发现:儿童从出生到五岁期间的培养和发展将极大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和经济状态;同时,相比较于在人成年后再对其进行培训和提升,人力资本的早期投资也是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基于一系列研究,赫克曼提出了著名的赫克曼方程:

投资+发展+可持续=产出

投资是指对儿童早期(从出生到五岁)的成长和教育进行投资。赫克曼教授特别指出,对于拥有较少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弱势家庭而言,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对这些弱势家庭儿童进行早期投资。发展强调儿童早期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人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可持续是指儿童早期教育获得的发展对成年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仍然有重要的持续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儿童早期投资能影响其以后成功与否的原因。产出是指人力资本的早期投资带来的结果。对人力资本的早期投资,将产生对一个国家更有贡献的、更有能力、更高生产率和更有价值的下一代公民。


赫克曼方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层含义:


1.智力和社会技能在人的早期就会大体定型,而这也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从而可以看出对儿童早期发展投资的必要性。


2.人力资本的早期投资能得到最大的产出。如前所述,人力资本的早期投资是最有效率、成本最低的,当然也是边际收益最大的。


3.政府应该对弱势家庭的儿童进行早期投资,让他们得到公平的受教育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在给予弱势家庭儿童早期培养、学习和健康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后,能打破家庭的代际传递,破解弱势家庭孩子在社会上也是弱势群体的“恶性循环”,使这些孩子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这同时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大有裨益。


4.高质量的经济回报来自高质量的儿童早期发展投资。可以说,人力资本早期投资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整体国民素质、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而决定了国家未来的社会产出和经济发展。


赫克曼方程蕴含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意义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有赖于对儿童早期人力资本发展进行投资。





为什么女大学生就业难?





加里•贝克尔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67年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现代劳动劳动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开创性地把经济学用于分析婚姻、生育、歧视、吸毒、文化、法律、制度、政府、民主等诸多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使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思考方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传统范畴。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口学等诸多学科都受到了经济学的深刻影响,这被社会科学界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而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帝国扩展中当仁不让的先锋。


在社会中,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等歧视现象无处不在。贝克尔教授一项伟大的贡献是创建了歧视经济学,为研究歧视现象提供了一般性的分析框架。歧视可从偏好性歧视和统计性歧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偏好性歧视通俗地说,就是一部分人不喜欢另外一部分人。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存在对女性的偏好性歧视。如果雇主不喜欢女性员工,显然就不愿意招收女大学生。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可能不完全来源于雇主的偏好性歧视。如果一个企业的客户不喜欢女性,例如一家餐馆的顾客不喜欢女性服务员,这种顾客对女性的偏好性歧视也会造成女性的就业困难,因为老板为了讨好客户以赚更多的钱,他就会顺应客户的偏好,少雇用或不雇用女性。这样,雇主和客户的偏好都会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也可能源于统计性歧视。简单地说,也就是平均而言,可能女性在干同样的工作上不如男性。例如女性有较多的家庭责任、生儿育女会会对女性的职业生涯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工作成效。如果存在这样的统计事实,则雇主为了提高单位员工的工作成效,就不太愿意雇用女性。即使部分女性比男性杰出,这些优秀的女性在找工作时也会面临困难,因为有时雇主很难区分谁是优秀的女性。由此而造成的歧视就是统计性歧视。


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看,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雇主担心女性结婚生子、照顾家庭会影响到工作,因此不愿意雇用女性。这属于统计性歧视的范围。


为减少乃至消除对女性的统计性歧视,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出台政策,引导男性也同样承担家庭责任。例如部分欧洲国家出台了丈夫休产假的政策,这样因为生育而产生的家庭责任、对工作造成的影响就可以比较公平地由丈夫与妻子来共同承担。这不仅有利于家庭和谐,也有助于消除对女性的统计性歧视,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如何理解收入不平等?





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利息通论》中开篇指出,收入是一系列的事件。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收入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很多经历与事件的积累,因此分析收入不平等需要从动态的、生命周期的角度讨论。简而言之,个人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第一阶段,一般为从婴儿时期到成年人的早期。在劳动力市场工作的第二阶段,包括壮年时期的大部分,这一阶段也包含失业期。退休后为第三阶段。研究收入不平等,需要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动态地分析各阶段的作用。


第一阶段是教育等个人禀赋和特征形成时期。教育等禀赋的不同是劳动收入不同的重要来源。个人的禀赋和特征会不同,一方面是生而不平等导致的,例如出生在不同经济背景的家庭中、出生在城市或农村、出生在东部发达地区或西部贫困地区等。另外一方面,从出生到进入劳动力市场前教育、健康等的形成和积累,除家庭的作用外,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体系和制度也至关重要。以上两方面造成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起点不平等。起点不平等有自然条件造成的;有家庭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和政府政策的身影,例如户籍制度。


第二阶段是参与劳动力市场阶段。由于第一阶段生而不平等和教育与医疗体系的不平等等因素,劳动力具有的禀赋是不一样的,所以劳动收入所得会不一样。同时,各家庭的经济背景不同,拥有的资本和土地等生产性资源各异,因而得到的租金和利润也不同。但是,即使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始条件完全一样,他们的个人禀赋完全相同,但他们的收入也会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歧视,劳动者的收入会因为性别、户籍身份、工作单位的性质、劳动合同类型等不同而不同。收入不平等主要在这阶段显现。


第三阶段是退休阶段(老年阶段)。这阶段,大部分退休人员和老龄人口的很大部分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或养老金。退休金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退休人员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我国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城镇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差异,这是我国老龄人口收入不平等的制度根源,是收入分配过程的不平等。


收入结果的不平等,是上述从起点到过程的最终表现。要理解和解决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问题,离不开对起点不平等和过程不平等的分析和针对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收入结果的不平等起源于起点的不平等,强化于过程的不平等,最终才表现为结果的不平等。解决起点不平等和过程不平等是最终解决结果不平等的必由之路。


在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要消除生而不平等的制度性因素,废除由于户籍身份导致的成长环境的不公平,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在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要致力于消除过程不平等。一是减少乃至逐渐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由户籍、企业所有制和雇佣类型等造成的制度性分割和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二是打击腐败,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在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要着眼于减少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中不同人群的不平等待遇,减少老龄群体的收入差距。


劳动经济学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上述的几个示例。欢迎同学们投身到这激动人心、既能进行学术和政策研究,又充满社会情怀的学科。







专业常见问题解答




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各自影响因素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就业、工资、人力资本投资、失业、收入分配等。



为什么要选择人民大学的劳动经济学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有专门的劳动经济学系及教研室,其劳动经济学科是全国第一个劳动经济的国家重点学科,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有劳动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点。劳动经济系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具有强大的实力。



劳动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劳动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有:

1.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2.专业学科必修课: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就业、贫困与不平等、统计学、人事管理经济学、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等。



具备哪些特质的学生更适合学习劳动经济学专业?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针对劳动人事与就业方面的经济学科,在培养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关于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学科基础知识。所以,学生选择劳动经济学专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质:

1.学习刻苦;

2.兴趣广泛;

3.视野开阔;

4.勇于创新。



在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

1.刚入门时,因涉及经济学基础以及数学和统计学工具,会感觉学习有些迷茫;

2.数学和统计学的大量基础知识要求较高,需要反复深入的学习和分析;

3.因之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经济现象,对现实的问题感触不深,需要积累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4.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还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



社会上对劳动经济学专业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劳动经济学专业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但是在国际上却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大学科,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认识还不够充分;其次,劳动经济学覆盖了关于就业、失业、收入、家庭、人口、发展等领域,但是只看名字“劳动”以为只是关于劳动就业方面的研究,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认识还不够全面。当然,随着国家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稳就业为"六稳"之首,以及国内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国内对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视。当前我国面临着城镇化、就业创业、收入分配、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劳动经济学在国内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劳动经济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劳动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专业性人才也非常缺乏。专业人才可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包括:

1.失业率上升和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如何解决;

2.家庭的经济学方方面面:家庭劳动供给、生育、消费、投资等;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后果,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

4.企业与员工的收入、利润、劳动供给和福利等相关问题。



劳动经济学专业有哪些学术传统和知名学者?



劳动经济学专业在国外是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制度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是美国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传统。而劳动经济学科的知名学者数不胜数。国外顶级名校的经济系拥有世界上顶尖的劳动经济学家,例如芝加哥大学的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ary Becker(已故)和James Heckm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Card,哈佛大学的Richard Freeman,麻省理工学院的Daron Acemoglu和 Joshua Angrist,普林斯顿大学的Alan Krueger(已故),等等。顶尖的劳动经济学科,离不开顶尖的学术研究大师。



劳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哪些行业就业?



劳动经济学专业是一门在国内蓬勃发展的专业,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院每年都实现了100%的就业率,并且就业单位和起薪都比较令人满意。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有:

1.大型企事业单位,包括国企和外企,主要在人事部门;

2.金融机构,主要从事和经济学直接相关的金融研究和投资工作;

3.公务员,主要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仲裁院以及工会部门工作;

4.高校,主要在各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有在人事处或者人才办工作。



劳动经济学专业出国率和保研率如何?



目前每年培养30余名本科生。这些学生本科毕业后,基本上1/3的学生出国,1/3的学生就业,还有1/3的学生读研。保送研究生的比例每年超过20%。



劳动经济学专业属于招生专业类中的哪一类?



劳动经济学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大类招生。大二结束时,依据学习成绩和个人兴趣,选择进入劳动经济学专业学习。


选自《你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排版美编:刘怡辰

劳动人事学院简介


劳动人事学院现有劳动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职业开发与管理五个系;设有组织行为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中心、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国就业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所、中国人力资本审计研究所、人力资源服务研究中心、人大-罗格斯全球雇佣与工作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数据与案例研究中心、人力资源与领导力开发中心;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劳动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四个硕士点;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四个博士点;与其他院系共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劳动经济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劳动人事学院专业所涉的学科全部获评为A+。


劳动人事学院是中国劳动科学研究的最权威学府,是国内相关学术领域最早的开创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最佳管理实践的推动者。学院长期针对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课题展开攻关,与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委组织部等国家机关保持着密切关系;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劳工组织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多伦多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签订有合作协议;与壳牌石油、中国化工、中船集团、光大银行等各行业翘楚有着多方面的合作。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政策建议、咨询服务等方式,影响了中国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领域的规范化进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